黄梅戏电视剧《铁血黄梅》请不要再拿历史开涮

2019-06-04      来源:黄梅房产网   浏览次数:27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桂靖雷


  (桂靖雷:湖北黄梅县人,从事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和黄梅戏艺术研究工作38年,系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2011年08月06日华商晨报有一则《二锅头咋这么便宜?原来是新瓶装假酒》的消息称:“用红星二锅头专用瓶装普通白酒,贴上商标、瓶盖,摇身一变就成了北京红星二锅头!”无独有偶,今年7月11日,中国日报网等媒体发布的一则《一部黄梅戏史诗电视剧〈铁血黄梅〉即将搬上荧屏》的消息称:“胡普伢(1870—1935),是安徽省太湖县新仓镇胡厂畈人。她是历史上第一位黄梅戏女演员;她是历史上第一位能演坤,生、旦、净、末、丑角的黄梅戏演员,也是历史上黄梅戏唱本资料流传至今的唯一口述人。她是历史上倡导将徽腔、采茶调、山歌、道情、与安庆方言相结合组成黄梅戏的创始人,还是历史上第一位将舞台剧搬到野外实景演出的第一人、历史上第一个创办黄梅戏专业授课校园的第一人。”尽管白酒造假与电视剧造假在行业上风马牛不相及,但在造假技巧上颇有英雄所见略同,具有同工异曲之妙,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凑热闹。笔者初略中国日报网等媒体这则消息的标题,“史诗”、“铁血”两词格外吸人眼球,给人以反映战争年代的黄梅戏题材的直觉。拜读消息正文后,令人大失所望。该剧既不“史诗”,更不“铁血”,稍有黄梅戏基本知识的朋友一眼就能发现其中的破绽简直是铺天盖地,让人大倒胃口,如同嚼蜡。从消息报道的内容看,至少在黄梅戏名称、第一位黄梅戏女演员、倡导统一唱腔道白、唱本资料流传的唯一口述人、黄梅戏的创始人、丁永泉是胡普伢的学生、严思明、严云高是胡普伢的关门弟子等七个主要方面与历史史实不符,而且与安徽省、安庆市的官方信息、黄梅戏专家学者的著述以及部分当事人口述的传记互为矛盾。虚构的故事,杜撰的情节,拙劣的伪造、雷人的神奇,只能证明该剧内容多是胡编滥造、颠倒是非、指鹿为马、混淆黑白。


  读完这则消息,笔者对编剧的姓名和消息的内容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猛然想起21年前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等媒体发表过周濯街先生的署名文章《黄梅戏发源地又有说辞》、《黄梅戏究竟发源于何处》(今日头条:《周濯街:“黄梅戏发源有新说”是一曲贻误子孙的闹剧》)中,曾对安徽省太湖县“农民作家”宋海明,根据自己的最新研究结果,提出黄梅戏发源地的新说法提出质疑。经过20余年的“历练”,当年的“农民作家”,摇身一变成为资深媒体人、知名作家,这应了一句老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消息列举了宋海明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先后发表的5篇研究成果,着实不敢恭维,其中《黄梅戏起源有新说》是一篇不到300字的消息,《黄梅戏第一位女演员胡普伢》、《何为大戏三十六、小戏七十二》均可在他人的作品中找到对应关系,这充分证明了宋海明先生对黄梅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尽管我不了解电视剧《铁血黄梅》的全部内容,缺乏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品头论足的功底,但我还是要对该剧的编剧和幕后策划者们吐一糟。


  一、黄梅戏名称的由来纯属奇思妙想。消息称:“《铁血黄梅》将向观众展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史。清朝末年,因每到梅子黄时、进入梅雨季节,长江下游安庆段就会因久雨洪灾祸害,导致灾民四处乞讨卖唱。所唱的腔调有采茶调、徽腔、道情、山歌。……因民间唱戏、卖唱时节多系黄梅熟了的梅雨季节,故定名为黄梅戏。”这一观点有悖戏曲声腔、剧种的“立地命名”原则和规范。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从戏曲形成之始,就有不同民族和不同地方的戏曲。它们之间的差别,如以演唱声腔来区分,称腔或调,谓之戏曲声腔;如以民族或地域的艺术特色相区别,称剧或戏,谓之戏曲剧种。全国共有戏曲剧种380多种,无论是高台大戏,还是地方小戏;无论是“腔”还是“调”,其命名大都遵循以县以上行政区划就地立名或以音乐特征、伴奏乐器、声腔起源命名的原则,没有一例是以山水、季节命名的。从命名的规律看,戏曲声腔的命名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一定的命名规范。


  二、黄梅戏第一女演员纯属瓮天之见。消息称:“《铁血黄梅》深入展示了黄梅戏舞台


  第一位女演员胡普伢为传承黄梅戏,而遭受旧社会多苦多难的折磨。”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梅戏》条载:“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尽管在今年初《人民日报》很霸道地说:“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这毕竟只是媒体的一面之辞。在国务院命名机关没有取消湖北省黄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梅戏保护名录资格之前,黄梅戏舞台第一位女演员的考量范围,应该是黄梅戏的整个流行区域。而黄梅县已知最早的黄梅戏女演员何仙姐(1783—1855)要比太湖县已知最早的黄梅戏女演员胡普伢(1870—1936)早87年。 (《中国黄梅戏》胡普伢小传为 1870—1926)


  三、倡导统一唱腔道白纯属胡编滥造。消息称:“(胡普伢)流浪乞讨至石牌镇后,加入活跃在石牌镇的一些采茶调草台班搭班唱戏。期间,胡普伢、韦春台等老一辈艺人倡导在怀宁县石牌镇将采茶调、徽腔、道情、山歌这些唱腔进行了取长补短综合整理,统一了唱腔道白,形成了以安庆地方口音的固定唱腔道白。”黄梅戏唱腔道白语言的确定,是黄梅戏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拐点。旧时黄梅班社有一句戏谚:“黄梅调十腔九不同。各唱各的调,各唱各的音”。这说明原生态的“黄梅调”唱腔是丰富多采的,这种“十腔九不同”的形态,一直持续到建国前。据1987年陆洪非先生、郝培根先生文章和太湖政府网介绍,胡普伢14岁开始演戏,17岁逃难到石牌搭班。由于石牌的文化底蕴丰厚,黄梅戏艺术氛围浓烈,胡普伢的技艺日益精进,很快走红。辛亥革命前10年间,她活跃在怀宁、潜山、桐城、贵池、枞阳等地农村。试想:一个从太湖县逃到石牌搭班的年轻女艺人,尽管后来走红,但在当时封建社会,一个唱“花鼓淫戏”的女艺人尚属身份低下,凭什么号令江湖统一唱腔道白?


  四、唱本的唯一口述人纯属天方夜谭。消息称:“(胡普伢)她是历史上第一位能演坤,生、旦、净、末、丑角的黄梅戏演员,也是历史上黄梅戏唱本资料流传至今的唯一口述人。” 生、旦、净、末、丑 是戏曲行当的角色分类,近代以来,通常把 生、旦、净、丑 作为中国戏曲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消息在生、旦、净、末、丑之前加上一个“坤”字不知何意?前后又不是并列关系,“坤”从字面理解是代表女性的意思,胡普伢本就是一名女艺人,“能演坤”令人啼笑皆非。再说唱本的唯一口述人,黄梅戏传统剧目博大精深,鄂赣皖三省黄梅戏艺人习称“36大本,72小出”,实际流传的远远超出此数。已知黄梅戏传统剧目资料皖本有大戏47个,小戏65个,约300万字;鄂本大戏100个,小戏109个,约500万字。黄梅戏传统剧目凝聚着历代文人的智慧,饱含着历代艺人的辛酸,反映了戏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不是胡普伢一人所独创。抛开门户之见,胡普伢成数百万字的剧目资料传承至今的唯一口述人,岂不是董永的老婆——尽侃天话吗?湖北黄梅县没听说有胡普伢的徒弟,但传承的剧目资料要比安徽多得多,难道都是从天而降不成?


  五、黄梅戏创始人之说纯属痴人说梦。消息称:“(胡普伢)她是历史上倡导将徽腔、采茶调、山歌、道情与安庆方言相结合组成黄梅戏的创始人。”严格说起来戏曲没有创始人之说,因为戏曲来自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只是在一些关键的时刻,重要的节点,重大的剧目,戏曲名人为推动戏曲的发展作出过贡献。我国近代戏曲理论研究的开山祖师王国维先生说:“从民歌到一人说说唱唱讲故事,到二人、三人载歌载舞演故事;从第三人称的叙事体,到第一人称的代言体,逐步衍化成唱、念、做、舞的戏曲形式。而戏曲艺术的核心就是“以歌舞演故事”。如果说采茶山歌、民歌小调孕育了黄梅戏,那么民间歌舞和风俗杂艺就是促使黄梅戏生根的土壤和摇篮。黄梅戏名艺人丁永泉曾特地提到:“解放前黄梅戏在安庆府6县都是叫黄梅调,因为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最早安徽艺人所唱的黄梅戏,其唱腔、道白都用黄梅县的原腔、土语,后来有些唱词因用黄梅话安徽人听不懂,就改为普通话演出。”并说: “当年他在《荞麦记》、《告经承》、《私情记》等戏中就是用普通话和黄梅话演唱的。大约在清代光绪年间,也许还要早些,在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在道白上就改为怀宁话。”因此,说胡普伢是黄梅戏的创始人是荒诞不经的。


  六、胡普伢的学生弟子纯属名不副实。消息称:“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土地公扮演者丁永泉系胡普伢学生;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父亲严思明、师傅严云高是胡普伢关门弟子。”实事真与消息所说吗?答案是否定的!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王长安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黄梅戏》一书说:“丁永泉去见胡普伢,是他求师访友学会很多戏后,慕名而去的。她给丁永泉说过三出戏,对人物进行了分析,并做了示范。”丁永泉先生的业师是叶炳池,向胡普伢求教时,已是崭露头角的知名黄梅戏艺人,二人相会算是切磋技艺,说是学生有点牵强附会。1985年第二期《黄梅戏艺术》发表严云高口述,张良俊、黄旭初记录整理的《严云高传略》说,严老系安徽桐城县罗岭人。幼年家境贫寒,青少年时,似砸白铁为生,因唱黄梅戏被揭堂赶出严门,故弃家出走,到江南拜田疤子为师(田师傅与黄梅戏白衣秀才洪海波为同辈人),不久就担任戏班里的排笔,主持戏班的日常演出工作。严老1993年去世,口述中没有拜胡普伢为师的记载。严凤英的父亲严思明没有从艺经历,抗日战争后期,严思明沦落到“坤记书局”里靠整理、抄写黄梅戏剧本为生,此时胡普伢已去世,说他是胡普伢的关门弟子是无稽之谈。


  鉴于以上事实,笔者认为: 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史实,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也应该遵循历史事实,再现历史事实,把历史事实搬上屏幕,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观众,而不应该拿历史来开涮,让历史面目全非,误导观众,遗害子孙!《铁血黄梅》的编剧和幕后策划者们如此胡编杜撰黄梅戏历史和人物。不仅仅是忽悠观众,糟蹋了演员,凌虐了导演,损害了作品。更重要的是颠倒了历史,歪曲亵渎玷污了黄梅戏,严重误导了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观,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历史真实滑入历史虚无。如此杜撰历史,让人瞠目结舌!我想冒昧地问一问编剧宋海明先生和该剧的幕后策划者们:如随意将现代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嫁接到古代,或者将古代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嫁接到现代,我们的历史将会歪曲成什么样子?我们的荧屏又将会糟蹋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的历史学家再为这些历史去正名,又要花费多少专家学者的精力,又要花费多少纳税人的银子,才能把这些虚构、杜撰的历史改正过来呢?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是观众了解历史真相、获取民族记忆的一个便捷平台。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原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李默然先生生前在谈到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戏说风”盛行时说:“现在40%到70%的孩子,说他们的历史知识是从那些戏说的电视剧里学来的,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我觉得要拍一部反映历史的影视剧,首要条件是忠于历史,回归历史原貌,当然影视作品不是历史的复制品,允许有虚构的想象,但是在基本历史史实上,在历史发展趋向上,不能有改动和太大的变化,否则就失真了。”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先生说:“实际上很多人是通过历史剧接受某种程度的历史教育,所以拍得不真实会影响大众的历史认识。我认为这里的影响不可小视。我前几年在《人民日报》专门写过文章,我说历史剧、影视剧最大的问题就是要尊重历史真实,我不是要求你每一个人物设置、每一句对话都从文本上找到根据,但是基本的历史去向不可能脱离历史事实。这一点我觉得到了现在做得很不够。”这无疑反映了艺术界、史学界众多专家学者在对待历史影视剧问题上的一种共识,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是对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尊重历史史实,是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基础。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作为讲述历史故事,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一种特殊艺术体裁,必须正确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有着各自不同的标准,前者要求以 前者要求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甄别鉴定历史材料, 力求从大势到细节都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后者则要求在不违背历史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 以艺术的形式尽可能真实地再现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要以正确的历史观为指导,既然是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就要受历史时代、环境的制约,也就是要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子孙负责。任何人都不能糟蹋我们的历史,任何人都不能亵渎我们的文化,任何人都不能玷污我们的艺术。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郭沫若先生对历史剧的创作,提出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理念。笔者理解就是重大历史背景不能虚,重大历史事件不能虚,重要历史人物不能虚。在主要、重大的历史事件上要征求历史学家的意见,征求黄梅戏专家的意见,重要人物要尊重历史评价,不可跨越历史的时空。当然,要求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不出现一点历史史实错误,那是不现实的,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力求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尽量避免出现那些为迎合“官场”需要或取悦观众,故意视历史史实而不顾的错误和玩那些小儿科的低级“把戏”。


  《铁血黄梅》正进入前期拍摄筹备工作,任重道远。笔者衷心希望该剧拍摄成制作水平高、影响范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俱佳的黄梅戏史诗电视剧,成为奉献给广大观众的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打赏
凡注明"来源:黄梅好房网"的稿件为本网独家原创稿件,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0相关评论

热点楼盘

更多